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明确指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
延安市吴起县铁边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全局,与扶贫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打造陕北名镇”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大力挖掘历史,发掘文化,拓展旅游,提升形象,增强实力,打造以商贸旅游为特色的陕北名镇。五年来,吴起县铁边城镇相继完成了城镇建设规划、论证、征地和拆迁工作,启动了全面建设。
8月4日至8月7日,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活动第六组的青年编辑记者,遵照统一安排,到吴起县铁边城镇铁边城村体验农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实际行动落实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活动期间,组员们深入了解村情,增进了对农民朋友的感情,深化了对农村现状的认识,思考了对农村发展的建议。现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主题,将体验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铁边城位于吴起县西北部,毛乌素沙漠边缘,白于山区腹地,海拔1788米,镇区海拔1410米,年平均气温6.8℃,年平均降水量318.3毫米,无霜期134天,自然条件差。总土地面积325.5平方公里,13个村,77个村民小组,201个自然村,1617户,7105人(镇区常住人口2768人),镇属单位18个;16个党支部。退耕还林国家确认面积7.12万亩,荒山面积6.6万亩,共有耕地2.9万亩,农田2.5万亩;201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4689元。
铁边城镇始建于西夏毅宗(李谅祚)奢单都二年(1058),初名定边城,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改名铁边城。史书载,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设归德县,隋唐五代时期更名为洛源县。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为洛源县,因洛水所出为名。据此相推,西汉的归德县,隋唐五代时期的洛源县,应是今吴起县铁边城镇址。宋朝初年,延安以北为党项拓跋(即西夏)所占。公元1038年,西夏毅宗(李谅祚)奢单都二年(1058)夏人筑定边(安定边疆之意),定边城竣工。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环庆路进筑定边城,后改为定边军。金皇统六年(1146)以定边军等沿边地赐夏国,定边军及定边县撤销,降为定边寨。明朝时更名铁边城。1984年成立铁边城镇,至今未变。铁边城迄今尚有古城遗迹,其城依山而筑,遗址比较完整,其城墙周长3500米,为夯土筑成,外墙高7.5米,总面积约840亩,古城遗址现状还有水牢、烽火台、女王坟、校场和点将台,周边有9座山峁呈环形拥抱此城,犹如九条巨龙,全城从西向东呈龟形结构。1992年4月20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10月,率中央红军由铁边城头道川进入陕北吴起镇,在铁边城张湾子住宿一晚,召开局会议,决定在陕北建立苏区,讨论了作战方针,为后来的吴起会议确立陕北苏区作为领导全国斗争根据地做好了思想准备。
铁边城小城镇建设坚持科学发展,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工作全局,与扶贫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打造陕北名镇”为目标,按照“再现历史风貌,展示黄土风情,追踪红军史迹,构建和谐古镇”的总体要求,围绕“复古、显山、露水、透绿、依路”的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大力挖掘历史,发掘文化,拓展旅游,提升形象,增强实力,打造以商贸旅游为特色的陕北名镇。
铁边城小城镇建设规划定位为“千年古镇,民间宋城”,聘请国内享有很高声誉的西北大学城市建设与区域研究中心、西北旅游研究规划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修编铁边城小城镇修建性详规,并配合修编完成历史文化研究、旅游规划、生态环境整治三个专题研究,以再现古城风格,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服务为宗旨,突出古典风格在现代建筑上的应用,全镇除学校和老政府实行平改坡改建外,全部是征迁后重新规划建设。市政工程规划为三横两纵(三街两路),即归德街、庆历街、景德街、元丰路、元和路,其中归德街宽20米,其余的都是12米。在单体建设上分为单位办公房、商住安置房、民居房三类,全部是仿古建筑,一二层错落有序;在基础设施配套上,实行集中供水、供暖,电力、电信、网络等统一入户,绿地建设、健身场地、文化广场、停车场、公厕等公共服务功能齐全,城墙、城门等标志性仿古建筑,女王坟、点将公园、庙宇等旅游项目各具特色。总体规划投资3亿元,从2008年开始,利用12年时间完成建设任务,城镇期末人口达到10000余人。
2009年以来,全镇共拆迁房屋185户2.92万平方米,征地329.86亩,重点实施了四大工程,即过境路、市政主道路及管网铺设,民居及商住房、南城坡移居新村建设工程。目前,市政工程已基本竣工,总长度1900米,工程投资1100万元。过境路工程完成三座大桥建设任务和油路面铺筑,总长2.81公里,工程投资预算1268万元。民居及商住房完成30栋998间,31000多平方米,预算投资4960万元;南城坡投资1200万元,完成农贸市场建设和115户的移民及拆迁户安置;文化广场预算投资600万元,已经全部竣工;七所八站建设全部竣工,6月份全部投入使用。同时,还完成了镇区和南城坡山体排洪渠建设任务;完成城区供电线网的改造,南城坡农贸市场配套建设,部分城墙恢复工程,镇区自来水改造工程,城山道路硬化、城区绿化等主要工程项目建设,这些工程预算总投资为1800万元。目前正施工建设的有农业综合服务楼及附属工程,预算投资1500万,计划年底全部竣工;城镇供暖预算投资397万元,计划年底将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截止目前,小城镇建设已投资达到1亿元。
五年来,铁边城镇相继完成了城镇建设规划、论证、征地和拆迁工作,启动了全面建设。目前已累计投资1.3亿元,共征地329.86亩,拆迁房屋185户、2.92万平方米;建成过境路工程2.81公里,建成市政主干道及管网工程1900米;建成商住房30栋、998间、3.1万多平方米;新建镇属机关单位9个、广场1个;建成南城坡新村1处、农贸市场1个、文化广场1个;完成了城区排洪、供电、供水和道路硬化绿化等工程。2011年-2018,计划投资2亿元,申报创建陕西旅游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完成城镇建设二、三期工程。
铁边城镇坚持“农民自愿、统一规划、以人为本、综合配套”的原则,制定了《铁边城镇2011-2016年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规划》,详细规划了南城坡、河西台、后台3个移民搬迁点,结合吴起县新型民居建设“1+2+5”的办法和省市关于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补助措施,让群众最大限度的享受政策。目前建成南城坡移民搬迁一期工程,集中搬迁偏远山区农户105户468人,启动了社区化管理。今年春季开工建设南城坡二期工程,计划搬迁偏远山区农户30户164人。河西台移民点将于近期开工建设。
铁边城村部分村民现居住的南城坡新居是镇政府2011年制定的关于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规划中的一期工程。未来将计划用5年时间分批搬迁500户、3000余人,力争期末城镇人口达到1万人,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今年春季起,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群众愿望,积极筹建“两社三区”(“两社”即进镇农民劳务合作社和旅游服务合作社;“三区”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养殖产业园区和进镇农民创业园区),主要解决进镇农民就业问题,实现进镇人口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
近年来,通过实施小城镇建设工程,铁边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健全,镇内1所中心小学和1所幼儿园得到改造修缮,目前容纳395名在校学生、167名在园幼儿,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财政所、地税所、法庭、派出所、土地所、信用合作社、林站等机关单位完成新修工程,目前正陆续入住;镇区集中供暖、供水网络建成,今年起实施集中供暖;建设铁边城社区服务中心1个、停车场1处;镇区养老院、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工程今年将完成规划申报工作,明年启动建设。这些公共服务网络的建成和投用,将会充分满足镇内居民和进镇农民的就学、就医等公共服务需要。
黄土高原因长期以来的毁林毁草开荒,生态破坏严重,到上世纪90年代末黄土丘陵沟壑区70%—80%的坡地被开垦为农田,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占15%—20%。这种不考虑未来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并加剧了大面积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河道淤塞、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而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只能按照自然地带的基本规律进行植被重建,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抑制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加上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生态条件的恶劣,人工生态建设的成果短时间内想赶上大自然千百年来演替出的原生生态系统是很难的。
1998年,吴起县在全国率先扛起了退耕还林的大旗,以退得最早、退得最快、还得最好、面积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中国沙棘第一县。全县地貌由“八川两涧两大山区”构成,海拔在1233—1809m之间,年均气温7.8℃,无霜期96—146天,年均降雨量466.4mm。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98元,经济综合实力分别位居陕西十强第4位、西部百强第13位和全国百强第117位。
据铁边城村支书李向虎介绍,以前山上都是梯田,水土流失严重,庄稼收成毫无保证,虽然当时每家人均田地达到20亩,但是付出了汗水,却没有相应的收成。从1998年时任总理视察延安时提出“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舍饲养畜、以粮代赈”的16字指导方针后,延安市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以铁边城村为例,原有的梯田坡地都经整体规划纳入退耕还林计划,陆续对9600多亩坡地梯田进行了退耕还林。到2001年,退耕还林已经初显成效,黄土高坡变青山不再是梦想。而退耕还林后的山地仍属于百姓所有,山地上种植了山杏、山桃和沙棘等经济作物,这些作物的种植既建设了生态林,也为农民提高了经济收入。
采访中,村民普遍认为退耕还林益处多多,首先种上植被以后就减少了水土流失量,同时也能保护环境,另外因为政府的补贴,农民们也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
村民李向精介绍说,刚开始百姓担心退耕还林政策,认为没有了地没法生活。但政府积极贯彻以粮代赈的政策,从1999年开始对退耕还林的农户进行每人每亩200斤粮食和20元管护费的补助,这项补贴连续实行了8年。到2006年,县政府提出将补助政策再实行8年,管护费更提高到了每亩90元。大家看到政策一项项都得到了落实,也确实给村民带来了实惠,都积极拥护起来。
在退耕还林还草中,农户既得到政府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时可摆脱贫瘠土地的束缚;既恢复生态又增加农户收入。对普通农户而言,退耕还林有着巨大的利益——如果得到大面积的退耕还林,仅补助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林地对浇水、锄草等劳动的需求也远少于同等面积的农田。加之缺水的陕北山区农田往往只能种植荞麦、谷子等低产作物,如果补助金额合理,退耕还林对农户有很强的力。
400-8650-222 1375563891@qq.com
www.gxdysw.com 赛罕区亚辰大厦A座7楼7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