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依法履职的第一年。我们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按照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突出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团结奋进、合力攻坚、砥砺前行,先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完成目标任务,主要指标增速进入第一方阵。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实施一系列稳增长、促发展重大举措,在2022年高基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三重压力、疫后恢复、特大事故、金融隐患、政府债务等不利因素集中叠加影响的特殊条件下,多项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整体指标完成情况为历年最好,成为2023年重大亮点。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15亿元,增长6.6%,增速全国第五,连续7个季度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人均GDP首次超过7万元,达到7.3万元,均为历史最好成绩。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7%、8.5%、4.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其中一产、二产及工业增速均居全国第二,为历史最高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全国第八,其中民间投资增速、占全部投资比重均居全国第五,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全国第三。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2%,首次突破500亿元,达到502亿元。“十四五”规划总体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23项主要指标达到或快于预期,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达到或好于预期。
从重点质效指标看,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全国第五,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和8.2%,居全国第八位和第五位。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均好于预期;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沿黄省区第一;PM_2.5浓度下降比例全国第五。城镇化率达到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沿黄省区第二。人口持续增长,全区人口总数增至729万,人口自然增长率3.4‰,位居全国前列。全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数明显提升。这些指标变化,既体现了发展速度与规模的增长,更体现了发展质效与格局的提升;这些数字背后,凝结着全区人民的辛勤付出和拼搏奉献。这也是我们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二)着力推动提质升级,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以先行区建设特别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创建纵贯五级、横盖市地的“1+1+9”目标政策体系,年初启动“六大提质升级行动”,年中部署“六个高效统筹”,全年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扎实开展 “五比”活动,全区实施重点项目1313个,完成投资1567亿元,特别是一批标志性产业项目集中落地。宁夏历史上产业投资规模最大的 “宁电入湘”工程,全国最大的300万吨级CCUS碳利用项目、100万吨烯烃项目、100吉瓦时锂离子储能全产业链项目、年产1亿千米金刚线项目和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沙戈荒”风光基地等项目先后启动,全球首座乳业全数智化工厂、首套百兆瓦级全人工地下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总功率最大的磁悬浮飞轮储能项目、单体规模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项目等加快建设或投产。这些大项目好项目,对我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
消费需求稳步恢复。启动“消费需求促进年”活动,举办全国旅行商大会、中国面食博览会、宁夏美食文化节等活动700余场次。安排扩大消费财政资金近3亿元,撬动社会资金60多亿元。积极应对不利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实现由负转正。住宿餐饮业加快恢复,营业额增长14%。启动实施“文旅创新升级工程”, 集中推出“宁夏二十一景”联游,15条线路入选国家级精品线路。建成银川文化城、沙湖不夜城、悠阅城、枸杞小镇等一批商文旅融合消费新场景,开工建设兰溪谷14个商务酒店集群等补短板项目。全年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80%和114%,创历史最高增幅。
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启动实体经济、新型工业和制造业强区联动计划, “七大产业基地”“十条产业链”逐步形成,“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加快壮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实现40%以上增长,芳纶产能全国第一,绿氢、氨纶等产能进入全国前列,单晶硅和煤制烯烃产能分别占全国的1/4、1/5,煤制油产量连续3年超过400万吨。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规模突破1000万亩,达到耕地总面积的5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个增长”。成功创建3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设施蔬菜、冷凉蔬菜、预制菜和适水产业等加快发展,奶牛存栏量增速、牛奶产量、肉牛饲养量增速、蛋种鸡市场份额等全国领先,宁夏菜心、盐池滩羊、塞尚厚乳、大窑饮品等一批好产品在市场上持续畅销,宁夏葡萄酒产区品牌上升至中国第一、世界第四,酒庄酒产量全国首位。
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全面实施数字宁夏战略,完成规划、组织、政策、平台、标准“五大体系”顶层设计,组建并高效运营数字宁夏公司。成功举办中国算力大会和“西部数谷”算力产业大会,建成全国首个万卡级智算基地、人工智能芯片适配基地和西北首条高端智能服务器生产线适配基地,服务器上架率达到77%,上云企业总量达2000家,实现翻一番目标。我区算力资源环境指数、互联网光纤接入端口占比均居全国第一,5G用户渗透率全国第二,电信业务总量增长全国第三,“双中心”地位明显提升,第一增长极作用初步显现。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召开我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营商环境全方位提升大会,开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企纾困等系列行动。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降低成本150多亿元,受益近80万户次;新增810多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扎实开展清欠专项行动,完成2000多笔企业无分歧欠款清理任务。新登记市场主体13.6万户、增长17.2%,其中民营企业3.4万户、增长11.6%。巨能机器人、威力传动成功上市,成为北交所智能制造第一股、中国风电减速机第一股,全区境内外上市公司及新三板企业达到49家。民营经济撑起全区经济的“半壁江山”,创造了50%税收、60%研发投入、70%就业、90%市场主体数量,为宁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三)聚焦增强发展动能,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进展。狠抓改革任务落实,力推开放合作升级,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聚焦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159项国家和自治区级改革试点,形成38项可推广经验。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改革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六权”改革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率先建立生态公益林政府回购机制,碳排放权改革优秀案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上交流。一体化政务服务、行政许可清单管理等走在全国前列,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平均0.5个工作日,全程网办、一证通办、区内通办、跨省通办全部高效运行,我区营商环境评价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对内对外开放全面推进。聚焦“一带一路”和中阿经贸合作,成功举办第六届中阿博览会、国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大会、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第三届宁夏国际友好城市论坛、“央企宁夏行”等重大活动,创历史最好水平。自治区党政代表团赴沪浙苏闽推进合作,与25个国家部委、央企和省份新签合作协议。全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960亿元。加强陆海空立体交通物流网建设,开通俄罗斯、东南亚及天津港班列,复飞香港、迪拜航线,银川机场扩建项目有效推进,包银高铁宁夏段全线完成铺轨。宁夏民航客运量增长108%,银川火车站旅客发送量突破1200万人次、增长165%。银川市成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两个“多式联运”项目被评为国家示范工程,县域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全覆盖。启动“外资三年外贸五年倍增计划”,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3家,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国际友城达62个,开放型省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四)持续夯实基础支撑,教育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坚持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科教兴宁战略,助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全区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5.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着力加强基础教育,新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舍130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万个,培育特色高中10所。“双减”工作满意率达97%以上。组织开展爱心助学活动,惠及学生72万人次。成功创建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教育数字化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加强高等院校建设,新建现代产业学院18所,宁夏卫生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宁夏闽江应用技术学院开建,宁夏师范学院更名大学通过评审,全国首个部区共建的高等研究院落成,我区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跃升。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积极建设全国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实施合作项目221项。启动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出台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开展宁夏首届“塞上工匠”选树活动。全区科普人员占比全国第一,全民科学素养持续提升。围绕葡萄酒、枸杞产业更好发展,建成两个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两个全国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我区气候预测质量排名全国第一。地理信息数据库项目首获全国金奖。新建六盘山实验室、宁夏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宁夏高性能钛研究中心等32个科研机构。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计1231家。全国首台超大型采煤输送装备、首套特大型风电轴承装备、首条氮化铝全产业链、首批高产长寿奶牛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全球首次发现的耐碱基因研究成果,入选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全球最大的工业级铸造砂型3D打印机,荣获“全国铸造装备创新奖”;400万吨煤制油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团队,荣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创新创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五)全力守护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坚决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制定生态文明建设30个重点领域政策措施,美丽宁夏建设取得新成效。
“四水四定”实现重大突破。自觉落实习总“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的重要指示,主动争取在全国率先开展“四水四定”先行先试。以“四水四定·爱水节水”为年度主题,成功举办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宁夏成为黄河流域第一个与上下游省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省份,在全国第一个出台“四水四定”实施方案、第一个制定节水评价技术导则、第一个实现跨省域水权交易,受到全国节水办和水利部通报肯定。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80万亩,规上企业建成节水型企业达到90%,5个地级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银川东中线、清水河流域、海原西安等供水工程通水,220多万群众受益。全国省级水网先导区、国家数字孪生水利算力枢纽节点、全国首家灌区测控一体化检测基地落地宁夏,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建成,“互联网+城乡供水”经验在联合国水大会上交流。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特别是全区人民期盼多年的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已下达“停建令”,立项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环境治理步伐加快。迅速全面启动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造林种草及荒漠化治理等380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得到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加快推进“一河三山”工程,黄河干流宁夏段保持Ⅱ类进出,贺兰山东麓防理工程开工建设,六盘山国家“山水”工程启动实施,罗山国土绿化示范工程全面完成,区域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地级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0%以上。新打造美丽河湖7个,劣Ⅴ类水体、城市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垃圾焚烧发电、城市噪声自动监测实现地级市全覆盖。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首次获得优秀等次。
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构建碳达峰“1+N+X”政策体。
400-8650-222 1375563891@qq.com
www.gxdysw.com 赛罕区亚辰大厦A座7楼701室